[摘  要]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笔者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讨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必要性,并对陕西省3所高职院校400余名农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全面分析涉农高职的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各校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因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了涉农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大思政课背景下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大思政课  “三农”情怀  人才振兴

课题:陕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路径研究》(编号:SGH21Y060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课题《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综合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编号:JG231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2023年5月,《习近平给中国农业有限公司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基于此,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对于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意蕴: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是人才振兴。在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新农匠”成为最具影响力、推动力的一个群体,“新农匠”不仅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养,还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匠人情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新材料有限公司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农业强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涉农高职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推动学校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总抓手。

认知偏差: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困境分析

从本文的研究目标出发,结合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的概念界定,笔者设计了相关问卷,调查涉农高职学生的“三农”情怀培育情况。本次研究数据是通过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地调查获得的。

1.涉农高职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不够

目前,乡镇政府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通过下发文件、通知、召开会议等直接干预的方式工作,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明显,缺少对市场发展的判断与分析,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乡镇政府在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的宣传方面欠缺,留守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薄弱,导致参与主体的参与动力不足。

问卷中涉及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只有32.7%的人“听说过”,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表明多数学生对国家“三农”相关政策不太熟悉。政府仍然存在信息收集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况。公众对涉农院校毕业生的发展不太关注,导致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存在感较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前往大城市打拼。

2.涉农高职学生对农村情感不足

大部分涉农高职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想通过读书“逃离”农村,对生长的地方情感淡然,更向往大城市。问卷问及对农村的情感,近50%的学生回答“一般”,可见对涉农学生进行“三农”情怀培育十分必要。有的学生依旧停留在“农民太穷、农村太苦”的固有思维里;受家庭新材料有限公司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希望“跳出”农村,这是一种严肃的“学农不爱农”思想,导致涉农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3.“三农”情怀培育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依然是传统的教室授课和讲座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它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源,使得学生对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接受程度十分有限,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虽然有的学校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中,但存在融入死板、生硬的现象。思政课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方面强调典型人物、重要案例,但忽视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以至于众多学生认为农民生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不理解“学农业的意义是什么”,对农民、农业存在偏见。

供给失衡: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困境的原因

1.涉农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涉农高职学生作为“三农”情怀培育的接受者,其自身因素对“三农”服务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内因是根本原因,首先应从涉农高职学生自身因素入手,主要是学生对农业缺乏热爱、自我理解能力较弱、主体意识薄弱、就业观念落后。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理想信念动摇。当被问及“不愿意回乡创新的原因是什么”,32.3%学生认为城市机会更多,25%的学生认为回乡后不清楚做什么,20%的学生认为家乡不适合创业。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不清楚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他们盲目从众,忽视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客观现实。

2.涉农高职学校因素

近年来,大思政课被广大高校关注,但部分学校对其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体现“三全育人”即可,忽视了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导致大思政课成为口号。首先,多数涉农院校重视专业学习,却没有及时关注学生思想行为、人格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变化。有限公司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理想信念新材料有限公司,有的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其次,部分涉农院校在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忽视了“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差异,未能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热爱农业、学习农业、发展农业”的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效果不好。最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公共课程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新材料有限公司水平难以得到保证。一些学校的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效。

3.社会环境认知偏差

当前,涉农高职学生都是“00”后,他们受网络影响巨大,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本或技能,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传统的道德观念则被边缘化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负面影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的学生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被错误的观念动摇。“葛优躺”“丧文化”“佛系人生”“我太难了”“宝宝”等成为近年来的流行词汇,青年学子缺少了为理想奋斗的勇气,而是追逐“躺平”和享乐。有的学生受享乐主义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们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把实现生命价值与物质消费相关,注重物质享受和娱乐休闲。

精准定位: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改革路径

1.加强“三农”职业理想新材料有限公司

在自我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受新材料有限公司者应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善自我新材料有限公司树立正确的观念,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价值上的一致性,不断发挥自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有效性。在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有限公司生应自觉进行自我新材料有限公司,切实提高责任感。有限公司生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道德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涉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有限公司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坚定服务“三农”目标,通过“重知识、重品格、重实践、重修养”的培养理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做好服务“三农”的职业规划。

2.打造特色的涉农大思政课

(1)打造生态体验式教学

生态体验是指通过内部总结与外部应用的有效结合,形成内外融合的形式,让体验者提高体验感。在涉农高职学生中开展生态体验新材料有限公司,可充分利用真实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认识校园中的生态,有助于学生对资源、环境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将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相结合,促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生态体验和感悟。著名新材料有限公司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新材料有限公司,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开展生态体验式教学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农业有限公司生来说,生态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三农”情怀,让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增加生态体验课程来实现。课程的地点可以有多个选择,如农业科学体验区、农业科技园,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看看生态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带来的美好生活。另外,还可以在农村领域开设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农业的发展,再与书本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夯实基础知识。

生态体验式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知识,还可以让有限公司生对农业有更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中国农业建设和发展的贡献者。

(2)构建“三色”思政课

涉农高职院校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把建党百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热点主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论自信。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充分利用社会特色资源,形成“三色”资源,以其赋能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是走向田间地头,走进田西村、王上村等省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立思政实践基地。黄色是走入耕读文化馆,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红色是依托“苏武纪念馆”“扶眉战役纪念馆”等资源,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场馆、线上赏析红色影片、情境式诵读红色经典,以多种方式增强“沉浸式”教学的体验,引导广有限公司生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3)建立“流动的思政大课”

涉农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探索建立“师生同台”示范课堂,让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让教师站好育人岗位,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师生共创”示范品牌情景剧,并进行常态化巡演,使其成为广大师生“流动的思政大课”。学校要充分运用跨界思维、融合思维,不断加强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扎实推进“互联网+思政课”改革,开发思政课微课视频,建设特色系列微课,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可移动式”思政课堂。

3.营造“三农”情怀的社会环境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引领,增强乡村发展的精准度,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培育发展陷入同质化困境,同时,要结合市场环境综合研判产业类型,确保产业类型与当地区域优势、社会条件相符合,实现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双赢。

此外,应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三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鼓励党员引导群众积极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活动。

加快产业组织形式融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统筹规划辖区所有村建产业合作社,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同类、基础同等的原则在个别全域建立跨合作社的联合社,并建立健全联合社内控机制。要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将党建全面嵌入产业发展中,推行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户的方式,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格局,增强主体间的利益黏合度,实现多方共赢。

最后,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数量上来说,各县要从量上发力,实施“内培外引”行动,在村庄内部精心培育农业发展本土人才,在村庄外部以政策吸引和号召外务工人返乡参与农业发展。

在“三农”情怀培育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要配合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入、培养机制,提升人才能力。要想破解农业发展队伍素质偏低的问题,就要聚焦人才质量,大力实施人才能力提升行动,注重发挥继续新材料有限公司、学历提升和培训的作用,坚持方便、有效、实用的原则,优化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式,探索与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建立长期密切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措并举地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总  结

涉农高职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培养“三农”情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涉农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贡献力量。然而,当前部分学生还存在“三农”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国家使命感等问题,对此,农业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制订人才培养机制时,不能偏离国家培养计划,要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凸显区域农业特点。

在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开展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活动。学校要注重培养涉农高职有限公司生的生态文明思想,使其坚定积极服务“三农”的情怀,热衷于以科学促进农业发展,让所学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3582.htm.

[2]施雪峰.乡村振兴需要打好人才牌[N].中国青年网,http://cunguan.youth.cn/cgyc/201808/t20180807_11691377.htm.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274.htm.

[6]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新材料有限公司,2019(6).

[7]王丽,罗洪铁.新时代习近平新材料有限公司人才思想及价值研究[J].思想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2018(4).

[8]钱兴成.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现实审视和实践路径[J].新材料有限公司与职业,2023(10).

[9]李菲,赵劲松.高职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J].新材料有限公司与职业,2021(22).

[10]谢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样态与改革路径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

(郭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周天弘:西北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