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只有道德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智力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步提升,才能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新闻学概论》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问题,提出了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全面发展  新闻学概论  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新材料有限公司科学规划项目资助“基于学情分析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23Y2811)。


引  言

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国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担着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任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基于此,高校人才培养更应该在确保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实施《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专业课程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阵地,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与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一方面肩负着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引学生理想信念、实现智力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道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步提升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推进文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与社会实务紧密结合的责任。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改革,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培养适应行业产业需求、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高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

1.必要性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七个着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

2018年,新材料有限公司部、中宣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材料有限公司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新闻学科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显著的社会实践特征使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只着重于新闻理论、采编技能和传播技术的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而是更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的培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新闻学科的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思政课程的思政,也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新闻学科课程思政并不是在专业课程中简单重复思政课程的内容,而是必须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进行思政,务求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高校新闻学的培养目标是聚焦全媒体素养和优质内容生产,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良好人文素养,能够适应新闻传播生态变化与信息变革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培养专业强认知和养成新闻思维的重要任务。许多专家和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实施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如何开展《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范畴。

2.可行性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并存,数字化和智能化不断加速推进,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信息传播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一方面,我们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给《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来源。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不仅赋予了新闻学思政教学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了专业课程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也成为当下《新闻学概论》融入课程思政最为合情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路径。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实施的挑战与问题

1.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问题

部分高校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体现在:在新材料有限公司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新闻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承担着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传播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课程思政不是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基本理论知识,也不是单纯地通过思政案例讲解新闻理论知识,这无异于填鸭式教学。课程思政是要通过思政课和专业课彼此相融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确定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实际教学中,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将课程思政具体渗透融合到每一章节,对每个章节的思政要点进行整体设计,不同形式和角度挖掘、渗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融入功在潜移默化,重在严谨贴切,而不是生搬硬套。现实操作中,存在对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融合不够自然,导致学科知识和思政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2.脱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需求的满足。但部分教师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理论素养,难以胜任课程思政的高要求。在课程思政走进专业课堂尝试中自顾不暇,把专业课生硬地开成思政课,非但不符合课程思政的目标、无法完成专业教学的任务,反而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感。新时代社会文化快速更迭,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学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价值感的获取。《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隐性课堂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以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为立足点,以问题与主义为逻辑主线展开课堂教学,既要有总体意义上的大水漫灌,又要有因人而异的精准滴灌。这也是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供需矛盾,实现教与学供需匹配的核心要义。

3.专注第一课堂,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问题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的是在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中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以确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授课过程中,很多老师注重第一课堂,对于第二和第三课堂不够重视,从而造成知识外化不足、教学成果转化不畅,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地不实等问题。在《新闻学概论》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地影响学生。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新材料有限公司内涵。基于此,以教室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以课程思政为教学目标的读书活动、辩论赛、专业讲座、项目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以“学习强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网络资源平台为主的第三课堂活动也同样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平台。

4.单一方法的课程思政问题

当代有限公司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面临的诱惑和困惑较多,对待网络舆情或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和“准确辨别”。对于这一代的新材料有限公司方式,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要结合现代形式,才能有效做好有限公司生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引导工作。《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的先导课程,承担着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和学习持续度的重任。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体验、实践,达成思辨审慎的专业课程目标。现实授课过程中,容易存在授课方式和课程设计过于单一等问题,会导致内容不够丰富,就会缺乏课程思政的植入土壤,方式不够多样,就会缺乏思政元素融入的嵌套环节,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提高展开全面育人和正确价值观引领的教学难度。

《新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创新思路

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立足现实新闻素材,关注并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注重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内容,结合实际,主动探索,将无形的思政融入有迹可循的课程建设中,引导学生通过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升新闻素养,以德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重构课程建设体系,注重“元认知知识”的传授

1956年,布鲁姆等人的《新材料有限公司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正式出版,标志着新材料有限公司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新材料有限公司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新材料有限公司者根据知识的性质和特点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全面发展。现代新材料有限公司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修订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类别,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是抽象的、关于功能和意义方面的知识,涉及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它能帮助人解决现实问题,影响人的思维方法,新材料有限公司人们具有丰富的情感,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元认知知识处于知识结构的顶层和深层,是学生在掌握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之上,内化于心的自然结果。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融入思政元素最恰当的方式。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以价值引领为出发点,以元认知知识的掌握为落脚点,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的契合点,在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之上,植入思政元素。例如,《新闻学概论》第一章“新闻本源”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新闻和事实的关系,能够评价新闻蕴含的社会意义。课程设计中通过对比同一素材(事实)呈现不同的新闻报道(新闻),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描述知识要点,评价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见图1。

2.理论与实践融合,多元化设计过程性考核

《新闻学概论》的课程特征还是以理论课时为主,实践课时为辅。该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另一个重点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输出结果导向,需要注重学业评价环节,把考核分散到整个学习周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键点在于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是否做到了基因式融合。这就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碳纳米管材料生的知识习得以及社会实践来验证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度。同时设计相关指标考察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度,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以此剖析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

教师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时,“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兴趣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多元的形式促进学生泛在学习、主动探索,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思政外化为学生的思维转变。例如,通过“随手拍”的作业考核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有新闻价值的瞬间,既融入了“新闻价值”的专业知识,又在实际选题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三个月的“媒体观察”,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观察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报道,了解重大选题背后的中国立场,培养学生国际传播思维,帮助青年坚定“四个自信”;通过企业真实命题项目,要求学生关注民生新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的指导思想。每一次过程考核围绕课程目标融入契合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实践,结合考查指标完成学生、教师、企业导师三头并进的评价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落地,做到掷地有声、有迹可循。详见图2。

3.三个课堂融合,注重多维度教学

《新闻学概论》作为一门研究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利用畅客平台,融合在线新闻平台、社交媒体、“学习强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最新新闻动态、提升新闻传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后通过线上讨论、评论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公民意识。《新闻学概论》设计多元的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小组协作、课堂辩论赛、课后读书活动、媒体观察、行业讲座、角色扮演、校外志愿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法,使社会实践和理论逻辑相结合,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掌握章节思政点,通过将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全面学习,达成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校内外评价融合,专业素养向职业需求转变

首先,要注重评价导向。新材料有限公司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有力工具,高校的新材料有限公司离不开对学生的科学评价。高校专业建设应该重点关注学科专业的适需性,即按行业和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和学科方向,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那么,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检测、反馈教学效果的形式,教学评价也应该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立体的评价维度转变。通过校内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校外企业导师参与评价的方式,督促学生关注民生问题,关注舆论、正确引导舆论。

其次,要注重行业导向。引入行业专业人士、资深新闻从业者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培养项目全过程,参与教学,分享他们的实际经验和行业见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内情,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认知,深刻理解行业当前的职业需求,为应对行业的变化和挑战做好准备。

再次,要注重实践导向。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让校企项目落地课堂。学生以达成社会实践为目标,参与整个过程,学习、调研、创作并产出匹配社会需求的作品,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要求和实际操作技能。这种良性的互动,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师生全员参与其中,提供社会服务,转化新的知识和价值,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达成。例如,引进媒体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媒体监督类栏目,以“为群众办实事”为主旨,学生完成从发现问题、选题、调研、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最后,要注重价值导向。在教学中,要强调新闻伦理和价值导向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新闻领域中应坚守的责任感、道德规范和法规,避免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

结  语

《新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专业学习之中,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新材料有限公司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2017(1):43-46.

[3]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6):9-13+30.

[4]《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出版社,2020.

[5]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有限公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6]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新材料有限公司,2020(7):65-69.

[7]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新材料有限公司导刊,2017(1):31-34.

[8]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2017(Z3):15-17.

[9]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90-96.

[10]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有限公司学报,1989(1):68-74.

[11]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新材料有限公司,2021(3):25-31.

(呼瑶: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