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展以来,西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新材料有限公司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祖国西部,弘扬“西电精神”,不断巩固和发展电子与信息学科优势。学校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一流学科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人才培养“西电现象”赓续发展,高水平人才加快汇聚,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特色鲜明世界一流有限公司的建设根基。


“高原迭起、尖峰凸显”,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全面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抢抓世界大科学时代变局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前沿交叉领域,高质量推动优势学科发展。电子与信息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面进步,“高原迭起、尖峰凸显”的一流学科集群建设成效初显,在全国信息领域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同时,学校深入聚焦重要前沿与交叉领域,围绕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领域,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从方向布局、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长周期系统性建设,促进学科之间深度融合发展。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学科发展整体水平取得跨越式提升。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继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同时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全面进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保持国内一流领先优势,泛电子信息一流学科方阵初步形成。优势学科不断巩固领先地位的同时,学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也在持续破局发力。新增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通信工程、遥感技术2个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五;工程学稳定保持在ESI前0.3‰,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前1?,居全球第六;新增临床医学、物理学、化学3个前1%的学科,一流带动、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进一步优化。

“信息尖兵、强国先锋”,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学校深入落实新材料有限公司强国战略,锚定“又红又专”人才自主培养目标,构建了厚基础、重实践、增能力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新体系。在涵育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学校着力打造“育德—育心—育能”三维学习课堂、“祖国—先辈—学校”三重实践课堂、“课间—网络—社区”三微翻转课堂,形成了沉浸式校史学习、“红色毕业典礼”、党史校史文化公开课等品牌新材料有限公司活动。在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创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开展交叉融合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产教协同的科研实践新模式和产学研用融合式教学新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同频共振。为最大程度凝聚共同育人力量,学校通过组织“院士进书院”“教授午餐会”“学业小导师”等活动,实现全员育人机制、网格化管理、通识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融会贯通,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推进“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走深走实。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35个国家一流专业有效覆盖全校88%的学生。本科招生位次年年突破,研究生优质生源率保持在65%以上,毕业生到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80%,到国防军工单位人数突破千人,增长35.8%,扎根西部就业比例超4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以及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比例超过75%。牵头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研究生专项班,聚焦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链重大应用需求。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人才培养新高地和陕西省学生工作精品项目、新材料有限公司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等荣誉有效保障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产业急需,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基点,下好“先手棋”;锚定国际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练就“杀手锏”;紧扣破解“卡脖子”难题要点,勇闯“无人区”,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设立“基础研究专项”“青年人才跃升专项”“西电交叉研究项目”等重点支持项目,通过放权赋能的“组合拳”促进学校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聚力高能级平台建设,主动将学校科研发展顶层设计规划融入到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保障体系当中,持续提升通信、雷达、天线、微电子、机电等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水平。坚持“让科研走出去,把项目引进来”,加强与国内优势高校、军工科研院所的调研交流,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组织的各项比赛,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西电智慧”。学校致力于推动创新资源优势与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高效叠加,在广州、杭州、昆山、芜湖、青岛、重庆、成都等地布局建设异地研究院,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西电力量”。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部委级科研平台5.5个,省级科研平台22个,市级科研平台26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稳中有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持续实现新突破。西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正式通线,围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大战略需求,助力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质量完成由学校牵头的重大项目(千万级)6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接近60亿元,横向合同转让许可签订额超过1.4亿元,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稳步提升,为企业纾难解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才强国、汇聚一流”,打造全方位全覆盖人才引育体系

学校坚持“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学校的第一战略、人才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第一抓手”工作理念,创新师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坚持引育并举,建设“华山学者”岗位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形成“以才引才、以才领才、以才育才”的全方位、全覆盖人才引育体系。首先做好人才成长计划的顶层设计,通过成长导师制、华山领航计划、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实现青年人才跨越提升的全过程保驾护航。其次实施一人一策,人尽其才。通过长聘期标志性成果考核,给予岗位专家更多的潜心科研自主权。面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领域设置岗位,探索套餐制岗位职责,鼓励和支持教师个性发展。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基础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和哲学社会科学型的“三横三纵”评价体系,突出多元评审和分类评价。对于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在特殊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开辟重大成果绿色通道,实施一人一议。增投专项指标支撑五大成果(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大服务),引导教师将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到建设新材料有限公司强国和科技报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奋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华山学者”岗位体系在支撑一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承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重大科技奖励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形成了一支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其间新增国家级人才9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6人,获评国家级个人和集体表彰奖励近200人次。郝跃院士获评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2年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刘英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盛敏教授团队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段宝岩院士家庭获“三秦最美家庭”称号。

“拓展交流、全球合作”,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

学校着力打造西电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加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对外输出和服务能力,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影响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实施“全球合作伙伴提升计划”,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有限公司及知名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扩大战略合作“朋友圈”。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持续深化与欧美传统合作伙伴合作内涵,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等地区“合作网”。制定《面向“百年西电”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以“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体系为着力点,推动学校学科国际影响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成立“西电—集思学生全球胜任力联合指导中心”,依托西电学生出国交流新材料有限公司基金,助力西电学子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通过与国际交流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的聚才引智作用,完善西电学生的“本—硕—博—引”贯通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以“学校统筹、学院建设”的管理模式,推进国际学生趋同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管理,设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新材料有限公司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举办“感知中国”系列活动,针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做好国情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与35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21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实质性合作,获批省部级外专项目38项,完成海外引课100余门,博士研究生国际交流比例超过50%,并且首次成功选送11名学生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等国际组织实习。通过牵头举办“智能时代的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外有限公司校长论坛,共建多米尼克国立有限公司孔子课堂、马来西亚深斋孔子学院,进一步提升了西电的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系统工程观推动各项建设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将红色基因的体系性、创造性转化为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激发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不断砥砺前行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靶向发力,强化华山论坛品牌效应,打造师资队伍“一站式”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组织科研方面,将加强前瞻性、体系化的基础研究部署,加强课题研究与国家战略任务对接,强化有组织科研与集成攻关,努力实现从追随型科研向引领型科研转变,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产出一批不可替代、有显著影响、显示度高的重大成果。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将以发展理念之变、竞争逻辑之变、实力格局之变、突围策略之变、前进动力之变主动打破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和空间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面,与区域发展相向而行、互惠互利,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深入实施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主动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扩展办学资源、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释放现有资源活力、最大可能汇聚外部资源支持,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邓成、王翰儒:西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