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复合材料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全国复合材料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复合材料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复合材料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关键词]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新材料有限公司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GH22Y1633,项目主持人:王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及其专项课题“专业(群)‘1+X证书’制度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CXTD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引  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年3月,新材料有限公司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全国新材料有限公司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简称“双高计划”),带动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背景

复合材料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教师板块的重要措施,是新时代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创新的关注重点。2019年6月,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印发《全国复合材料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复合材料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1.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双高建设”是国家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重要部署,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目标一致,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打好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提质培优升级攻坚战的核心。立足于“双高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通过对陕西省首批国家复合材料校教学创新团队的调研,明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梳理分析,确定教学创新团队的标准和建设路径。

2.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内容

按照国家关于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紧跟国家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发展方向,聚焦产教融合与应用研发,提出在团队建设方面要掌握: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校际协作共同体理念、“双师型”教师结构理念、“1+X”证书制度、对接职业标准课程体系重构理念、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等理念,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标准和建设路径。

3.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个学校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促进了复合材料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建设的过程中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和调研省内外其他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运行中,围绕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文化、团队结构,以及团队建设的绩效激励措施等主要观测点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教师存在单兵作战、协作欠缺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按照学校、专业系部、系部专业教研室为基本教学组织机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师往往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多年以来传统的教学团队的组队模式难以形成团队效应和综合发展,基本处于相对封闭单一的环境。缺乏和所在二级专业系部、横向其他教学单位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基础相通的大类教学单位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教学运行模式。

多年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任务大多落实在日常授课和常规教学任务中,教师之间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新技术等内容开展的教研活动相对较少,主动参与教学团队的意识不强,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真正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少。对所在专业系部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向和研究方向了解不多,这种教学组织下不利于教师团队的组建和水平的提高。

(2)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是教学创新团队能否发展的核心因素,组建团队跨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关键,是让从临时的拼凑和组合再到变成实实在在运行的主体团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遴选视野宽广、阅历丰富、知识结构全面、掌握前沿技术的带头人来担任。目前缺乏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是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保障制度欠缺、资源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但是目前各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正处于建设期,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师综合评价制度和经费管理等制度,实践仍存在欠缺。同时教学团队的建立、发展,包括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都需要外部提供资源支持。但目前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外部资源仍不够完善。

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

1.建设目标

以“四有”好老师的培养标准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开展教学、评价、培训和技能提高能力,建立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校企互通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满足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需要,为全面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从而实现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建设路径

(1)围绕专业群开展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双高建设”中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关键点,截至目前56所国家双高校、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均已开展建设,各省也在2022年之前启动了所在省份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所以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一定要围绕着专业群的建设为核心来开展,专业群内的教师要打破现有的教学运行组织,将以教师自身为主开展专业建设的模式调整为以专业群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主导的专业群建设队伍建设理念。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团队建设方案,整合优质人才资源,组织团队教师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标准等培训。

(2)建立专业群教师团队协作共同体

按照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产业背景相同、就业岗位相似、教学资源共享、创新发展协同六个方面开展建设,由学校之间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增强院校之间的合作研究、教师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命运共同体。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共建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在资源开发、教师互聘、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开展引培结合双向旋转,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组建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引进行业权威,推行名师名匠引领计划,成立劳模、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青年教师纳入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交流等活动。

实施雁阵计划,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实施“雏雁启航、鸿雁护航、头雁领航”的“雁阵远航”计划,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企业实践,对骨干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对专业带头人进行领军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团队协作、课程标准开发、前沿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等能力。

开展旋转门工程,打造“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内校外教师“双向旋转”,促进专业群教师面向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转型,在学校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产和教之间、校和企之间建立一个“旋转门”。

(4)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团队根据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需要,组建校企相互聘用的课程教学团队,校内教师之间、校企教师之间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的岗课赛证融通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优化教学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调整,如进行较为灵活的学分置换等。

(5)开展课堂革命深化课程改革

教学团队开发典型案例,落实课程思政全面覆盖。教学团队成员立足学校建设规划,深入挖掘提炼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所有课程“一课一思政”,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创新设计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课堂。依托现代学徒制班将“课程思政”延伸至企业一线,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形成专业群可示范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案例。所有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思政元素结合“马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部重点教材相关内容。

对接行业标准,制定群内核心课程标准。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分析产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根据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确定课程内容,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施、完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

融入企业规范,开发校企双元合作教材。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按照企业工作任务,将企业典型案例和真实项目转化成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实操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6)制定专业群教师培养标准和阶梯成长路径

按照目标导向原则,针对教师成长规划不强,缺乏分类培养标准的问题。制定“四能”分类培养标准。按照高职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德技双馨、育训皆能”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按照教师岗位职能分类,制定能担当、能教学、能实践、能服务的“四能”培养标准,从师德师风、教学教研、实践研发、技术服务四个维度研制教师培养标准。

针对教师发展通道狭窄和缺少有针对性培养内容和引导性培养路径的问题,依据胜任力模型,确定“新进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专家→领军人才”的阶梯成长路径,明确各层标准,构建岗位能力矩阵,定制培训课程与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依托平台开展针对性培养,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畅通发展路径。

围绕师德师风,开展“四引”特色项目,前往红色新材料有限公司基地开展信念引航;以“国家级样板党支部、省级样板支部”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价值引领;依托区域优势,融入军工文化、航空精神开展文化引擎;通过向全国劳模等典型学习开展典型引路。围绕教学教研,依托教师比赛、学生技能大赛等赛事,磨炼教师教学能力;依托学校职教研究机构开展教学、实习等标准研制。

围绕实践研发,依托产业学院和产学研基地,让团队教师参与企业生产项目,落实企业实践要求。围绕技术服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产业技术服务;组建校内精品讲师团,开展线上讲座,体现示范引领。

3.评价机制

(1)评价方法创新

使用基于KPI递归模型计算的测评与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智能评测,可输出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质量报告,以促进团队成员进行整改。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课程、专业、学生、教师等测评对象的不同而灵活配置。

团队成员教学质量的等级评价由学校质量保障中心、教务处及教学团队所在二级学院共同实施。可以通过设置权重分布,如教务处学生期末测评占50%、质量保障中心督导测评占25%、团队成员所在学院测评占25%,测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2)质量控制与改进

学校建立螺旋形的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保障中心对课堂教学职责、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评估等进行规范和监督,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专业诊断与改进对团队成员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提供反馈信息,实时纠偏。

实施增值性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和获得的信息,使团队成员对教学状况进行有效调整和把握,发现问题,改进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管理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激励机制

作为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不仅追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健康、工作等安全需要,更多的是要追求友情、同事感情等社会需要,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自信心、工作成就等尊重需要,价值观、责任感、创造力等自我实现需要。

(1)建立教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高职新材料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监控、反馈和激励作用。

(2)建立公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利益分配制度

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要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确保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对工作是满意的,所获得的激励与期望结果是一致的。教学创新团队利益分配制度要有效涵盖教学团队成员对团队任务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

(3)制定内生激励的管理机制

针对教师个体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标志性成果不多,管理评价激励性不强的问题,通过运用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划分内生激励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笔者所在学校制定了教师薪酬、荣誉、晋级等激励制度30余项,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改革、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岗位竞聘等管理举措,形成了教师内生激励的管理机制。

生存需要,主要侧重物质和环境激励。2012年在陕西率先开展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制定了161个教师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岗位薪酬标准。

关系需要,主要侧重荣誉和情感激励。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英才遴选等制度,开展名师风采展、质量工程奖励等活动。通过表彰优秀,激发教师成就感。

发展需要,主要侧重晋级和进修激励。制定岗位竞聘、在职攻读博士等制度;在陕西率先实施揭榜挂帅制,遴选团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教师创先争优。

5.协同推进闭环诊改保障机制

(1)落实各方责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出台《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分层确定项目责任,确保所有项目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结果;创新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2)加强多方协同,统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

邀请专业领域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专家、专业群各专业负责人、技能大师、学生代表统筹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负责对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与审议;负责建设方案的策划与推进,统筹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协调发展;负责对项目建设实施质量监控,并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3)实行教学创新团队人员动态调整制度

实施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质控点的信息化监控和建设质量的绩效评估,有效实施团队成员预警管理制度,建立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人员动态调整机制,保持专业群建设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人员的同步规划和发展。

结  语

在“双高建设”的指引下,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既是复合材料校教师队伍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核心要务,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有力助推。同时要依托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发挥专业群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校企融合、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进而达到深度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新材料有限公司部,财政部.新材料有限公司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公报,2019(3):74-78.

[2]新材料有限公司部.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关于印发《全国复合材料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公报,2019(5):59-63.

[3]新材料有限公司部教师工作司.新材料有限公司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906/t20190610_385186.html.

[4]赵威,潘京涛,宁晓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3(9):5-9.

[5]程畅,杜学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新材料有限公司,2023,44(17):53-58.

[6]彭开勤,田晶.“和合共生”理念下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26-30.

[7]阚文婷.“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2022(19):94-96.

[8]张文彦.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8):4-5+8.

[9]彭朝晖.楚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3(7):152-155.

[10]门利娟.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内涵及建设路径[J].现代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2020(30):41-43.

[11]白星良,牛同训.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探索,2020,19(3):45-50.

[12]余荣宝.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定位与创新路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1-5.

(王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