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决定了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深化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位置。本文应用ASD理论,从行动者、制度、环境三大因果力着手,在转变新材料有限公司理念、优化教学与实践体系、建设全方位制度、塑造文化环境等方面开展探索,以期达到优化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发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ASD理论  高校  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  改革  路径

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专创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2024QN078);西安邮电有限公司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培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GB202116);西安邮电有限公司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课赛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和路径研究”(JGZX202250);陕西省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学会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地方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A202119);西安邮电有限公司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地方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GH2116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引  言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校要普及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形成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近年来,学者们围绕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蔡莉等认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多种创新创业参与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张超等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交互协同问题。张蕾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进行了SD模型构建。刘中亮等基于“生态场域”理论,从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开放协同平台等方面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李小年阐述了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体系构建的内涵和实践举措。李亚员等通过案例比较分析,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的“三系统-十要素”结构,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的理想样态模型。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推动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鼓励人人创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和指引。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材料有限公司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指南》提出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体系。创新创业成为新工科发展的重要指向,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具有了新特征和新目标,要以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有限公司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将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建设的内涵和逻辑不断拓展,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深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改革,保持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系统的动态平衡。

ASD理论视角下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运行逻辑

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就可以运用系统思想进行研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ctor-System-Dynamics)理论(简称:ASD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理论方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社会系统分析中。该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认为各种社会系统对社会和物质环境是开放的,并与之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同时通过内部的发展进程,这些系统获得了新的特性、发生了转化,从而得到了进化发展。将ASD理论的话语体系应用到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可以描述为行动者、制度、环境这三大因果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良性互动能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能力的提升。

高校要发挥能动性,处理好行动者、制度、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各要素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良性发展。本文借鉴ASD理论在社会系统中的分析方法,将行动者、制度、环境三种因果力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的动力,研究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面临的困境和改进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存在的困境

1.行动者困境

(1)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动性不足

对于高校而言,探索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的融合机制和路径,是一项重要任务。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要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对接行业、企业,形成双创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在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其他主体协同创新方面,互联、互通、互动较少,因而未能产生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动能,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和体系不完善。

(2)教师对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重视不够

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目前,双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专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应在新材料有限公司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维度融合。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阻碍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专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合不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创新创业元素,不能调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第三方面,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改造专业的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与新理论、新知识对应的实践训练体系。

2.制度困境

(1)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制度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就需要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体系,全方位加强教学、实践、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度覆盖不全面会导致对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认识片面化,比如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弹性学制、质量评价等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就会削弱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的驱动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各部门支持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的发挥。

(2)落实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政策的意愿不强烈

高校的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政策,一般由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然后关联制定一些重要的制度,在学院层面,一方面存在配套政策缺失,具体落实举措空白的现象,另一方面,学院仅按照学校的制度执行,没有针对学院具体情况进行制度的二次设计。还有,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育人存在目标理念局限、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在政策执行上存在学校热、学院冷的困境,反映出教师对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重构教学体系的作用认识不足。

3.环境困境

(1)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文化建设和资源拓展不足

把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内涵,创建创新创业文化,有利于凝聚共识,营造浓烈的校园创新氛围,带动全校上下投入到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对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支持,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导致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校拓展资源的力度不够。

(2)内外协同育人的环境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按照“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技能—投身创业实践”这一创新人才培养逻辑,校内各部门在合作机制、资源流动等方面的融合不够。如跨部门的师资资源、孵化资源、信息资源等,在衔接共享方面还是有堵点,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孤岛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浅层次特征明显,虽然有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定期的人员交流,但合作培养深度不够,停留在实训实习层面,未能将产教合作的动能转化为共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等层面。

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路径

1.完善体系,搭建协同平台

(1)建设政策、组织、人员链条体系

政策要保持适应性,能够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符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规律,具有动态调整与扩展功能;要具备连贯性,深化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要具有时代性,政策的制定要循序渐进,保持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平稳运行;要体现互补性,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政策应更全面,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机构链条上,要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调动教学、科研、学工、团委、招就、图书信息、财务等各部门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人员链条上,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要开展良性互动,提高教师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实践,管理人员要整合资源,做好服务。三大链条交织形成合力,保障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引领的新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①建立“基础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架构的阶梯型实践平台

通过链接产学研合作平台,以产业需求为驱动,聚合校内外教学、科研等资源,以产业问题为目标,构建分层级的实践平台,按照“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创新技能—创业思维”的培养逻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紧贴专业特色,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力度,增加创新性实验和设计类实验内容,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

②搭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改革课程设计是一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了解行业热点、培养创新思维、解决产业难题。通过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带动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要素聚集和流动,拓展育人路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学习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内化为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生动力,催生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形式加强交流互动,培养师资队伍,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够紧跟科学前沿和行业趋势。

2.制度覆盖各环节,形成良好秩序

(1)纲领性制度

高校行动者要按照国家、省级层面支持有限公司生创新创业,支持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色相适应,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实施政策,也要有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政策。

(2)激励性制度

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敢闯会创”的内驱力,将教师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成果融入教师考核认定体系,促使教师主动将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源。

(3)评价性制度

将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实情况、创新创业成果获得情况等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评价的要素,评价结果要应用于教师职称与职务晋升、教学资源和经费分配等方面。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学生毕业学分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形成闭环,有助于形成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的良好秩序。

3.环境建设多元化,营造创新氛围

(1)营造学科交叉、课内外一体的育人环境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加强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师资要素流动,让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以项目合作、知识共享、能力互补等形式聚集在一起,带动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均衡发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度融合,教师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内与课外衔接,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育人环境。

(2)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师生共同体,打造协同育人环境

积极对接校外众创空间、科技园、投融资服务机构等,开展交流互动,拓展双创资源,获取场地、资金、服务等支持。以共建实践基地为载体,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面向产业发展,围绕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双选机制,使学生能够加入科研团队,形成“科研引领—项目训练—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3)思创融合育人,运用数字化支撑,营造校园创新环境

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应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合格的创业者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必然要与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相融合,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参加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双创活动,能够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时时学,处处学”的热情。以校园数字化建设为支撑,实现实验室开放,并高效运行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场地及软硬件资源。提升图书信息服务水平,畅通学习资源获取渠道,构建学习型校园。

结  语

要实现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就要正视存在的行动者、制度、环境困境,探索和实践推动路径。在制度框架范围内,高校行动者应发挥能动性,通过决策保证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过程顺畅。这种高校行动者和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受到创新创业环境的影响,只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优化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结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有限公司社会科学学报,2016,56(1):5-16+187.

[3]张超,张育广.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运行策略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163-166.

[4]张蕾.有限公司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SD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新材料有限公司,2021(1):69-75.

[5]刘中亮,周统建.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场域构建探析[J].江苏高,2022(10):80-84.

[6]李小年.“扎根—融通—铸魂”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等新材料有限公司,2022(19):15-17.

[7]李亚员,刘海滨,孔洁珺.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基于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高校新材料有限公司管理,2022,16(2):32-46.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5-1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76961.htm.

[9]胡博.“新工科”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J].山西有限公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4):132-136.

[10]李波,覃俊,帖军.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3):18-22.

[11]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为引领 创建“新工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J].中国有限公司教学,2017,(12):8-12.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有限公司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10-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13]汤姆·R.伯恩斯.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23.

[14]徐新洲.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新材料有限公司与职业,2021(9):63-67.

[15]柯勤飞.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研究,2021,41(11):53-58.

[16]王洪才.论有限公司的课程治理[J].山西有限公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3):129-135.

[17]易烨,刘春玲.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会计专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融合探究——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3):23-26.

[18]邓欢,严敏.论高校创新创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新材料有限公司,2021(1):94-96.

[19]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2017(3):1-6.

[20]凌海蓉.“双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视域下有限公司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新材料有限公司理论与实践,2018,38(27):15.

(王渊博:西安邮电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学院;赵婕:西安邮电有限公司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