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精心设计符合有限公司生认知观念、接受方式和交流语境的工作内容。自从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探索适应期、开拓发展期、融合深化期三个阶段。随着新一轮技术变革,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将会逐步向打造育人环境、注重内容创作、定制个性方案、构建协同团队、提升网络素养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历程  趋势

课题:本文系新材料有限公司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有限公司)课题《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1KT07)。


引  言

辅导员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如何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精心设计有时代特点,符合有限公司生认知观念、接受方式和交流语境的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系统梳理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演进历程、形成规律,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对于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适应期(1994—2004年)

这一时期,有限公司生逐渐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开始起步,辅导员作为最贴近有限公司生的思政工作者,也随之跟进探索,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选工具”。但是辅导员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工作意识普遍不足,多扮演着“观望者”的角色,参与积极度不高,认知角度还很片面,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消减有限公司生在网络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应对网络对有限公司生带来的潜在风险,对有限公司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主要采用“防、堵、管”的管理方式。

1.被动参与,个别探索(1994—1999年)

1994年10月,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全面启动,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应用的最前沿,校园网建设随之展开。一些有限公司生开始涉足网络,由此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的国际视野,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在有限公司生中开始显现。在当时国际互联网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美国所占比例均超过85%,而中国仅占到0.1%和0.05%,呈现严重的不对称现象,给网络思政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当时,辅导员大多以“救火队员”的角色在互联网上开展新材料有限公司引导。1996年,清华有限公司三名辅导员在局域网“听涛”BBS上担任版主,以平等的网友身份与有限公司生开展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声,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成为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的早期典型探索。但是受制于各个高校网络基础建设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差异,上述探索仍然属于个案,也缺少顶层指导与专业支持,并未能形成普遍声势,总体呈现自发性、被动性、个体性的特点。

2.主动应对,构建阵地(1999—2002年)

1999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上促进了制度完善,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进入网络开展新材料有限公司引导。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由网络引发的有限公司生行为变化和思想观念变化,对于网络带来的青年有限公司生人际情感疏远、道德规范弱化、道德失范及网络犯罪等问题提出了前瞻性建议。从“红色网站”(清华有限公司)、“红旗在线”(北京有限公司)到“觉悟网站”(南开有限公司),一批由辅导员参与指导建设的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网站陆续涌现,发挥了正面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与之相适应的是网络工作队伍建设被明确提上日程。许多高校辅导员在一线积极承担着网上党团校建设、时事政策宣讲、日常生活答疑等任务。但是从整体上看,参与网络思政工作的辅导员占比仍然不高,在网络内容建设上缺少一定的理论性、客观性、归属性,方式方法仍以“规训式”的说教居多,“红色网站”的用户黏性随着学生新鲜感的下降也逐渐降低。对于互联网应用仍然停留在“网络工具论”的层面,缺少网络社会观指导下的圈层化分解等科学方法。

3.有效转化,总结提升(2002—2004年)

2002年前后,校园BBS迅速成为高校师生网络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逐渐形成。比如“水木清华BBS”(清华有限公司)、“未名”(北京有限公司)、“日月光华”(复旦有限公司)等,由于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出了特殊的作用,逐步引发了高校的关注。如何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网络技术娴熟、工作本领高超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引起了普遍重视。辅导员理所当然成为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的“先锋队”,涌现了一批熟悉网络文化特点、掌握网络育人本领、做出突出成效的辅导员代表。比如,复旦有限公司辅导员包涵在班级网上主页写下总计12万多字的周记,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及对学生工作的实践思考。

综上,处于探索适应期阶段的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还处在简单的“瀑布式”灌输模式,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的育人活动多为兴趣驱动、单点着力,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缺乏科学的理论研究,网络工作队伍缺少专业化的建设与培训,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方法还比较简单和粗犷,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但是为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拓发展期(2004—2012年)

这一时期,辅导员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热情逐渐高涨,特别是随着人人网、博客等互动社交媒体的出现,网络平台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特点日益显现,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互动界面”。辅导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共享、互动等特点,一些辅导员还将新材料有限公司叙事的方法融入网络新材料有限公司之中,思政网络的内容吸引力、用户黏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辅导员网络工作大多聚焦在有限公司生学习、生活等管理服务细节,在网络主流舆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1.借力主流平台,推动内容创新(2004—2007年)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有限公司生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有限公司生思想状况,加强同有限公司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有限公司生提出的问题。这为辅导员深化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遵循。这一阶段,伴随着中国有限公司生在线的开通,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有了强大的平台支撑。该网站本着合作互动、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其他区域有限公司生网站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在资源共享、技术互惠、活动联办、工作研讨和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举办优秀校园网络通讯员夏令营、共建团队精英夏令营,举办《辅导员电子杂志》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辅导员网络思政骨干,并依托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有效提升了有限公司生的参与性,实现了深度的师生互动,有力提升了主题性网站的用户黏性。

2.拓展新材料有限公司空间,提升交流互动(2007—2009年)

2007年8月,易班网正式诞生,建构了集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新材料有限公司平台。最初是以网上班级(e-class)呈现,2009年转型成为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开始在上海高校开始进行试点运行。易班作为一个实名制网络空间,辅导员在网络社区中,可以与有限公司生之间有效形成情感沟通及学习交流等行为,更易被用户所接受,也产生了一批活跃在易班网络育人阵地的优秀辅导员。同一阶段,随着国内各门户网站纷纷加入博客阵营,辅导员依托博客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逐渐成为潮流,涌现了湖南师范有限公司陈丽蓉、江西理工有限公司绕先发、赣南师范有限公司黄晖、泰州学院朱以财等一批代表。难能可贵的是,一些辅导员骨干尝试以团队方式发布辅导员工作的相关信息、理论思考和工作经验,初步形成了“报团取暖”的整体网络育人态势,依托网络平台、通过互动平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开展网络思政的能力。

3.创设叙事场景,开启行动研究(2009—2012年)

新材料有限公司部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普及辅导员博客,引领高校网络文化”。针对此时SNS、博客、微博客、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在有限公司生群体中的快速普及,辅导员随之积极拓展育人空间,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网络互动社区开展工作,将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叙事场景引向深入。比如,辅导员在人人网上实名注册账户,发表思想观点、辟谣不实言论、加强舆论宣传和开展平等对话,利用手机为载体构建手机短信文化等,开展学生社团建设、辅导员博客建设、主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线上线下互动。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学科定位的确立,辅导员也结合工作实践展开行动研究,自觉性、意志力和创造力更加突出,理论研究视野更加广阔多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方法、内容、机制、对策等方面问题研究得到全面推进。

综上,在开拓发展期,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动力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形成了“蒸腾式”育人格局,互联网作为承载、渗透、交互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的空间,更多地被辅导员使用。但由于多数辅导员在网络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离散化、笼统化、套用化的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逐渐在日益丰富多元的网络产品中失去竞争力,限制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从而呼唤辅导员进一步升级方法“版本”,适应网络和学生变化。

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深化期(2012年至今)

这一时期,新型社交网络裂变式传播,发展快、范围广、跨度大、传播快,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呈现出渗透引导的显著特点,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另一“空间”,辅导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网络的碎片化、泛在化、融合化等特点,在思政网络的内容中注重以契合学生习惯的话语方式来包装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提升其亲和力和吸引力。

1.思想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实践(2012—2014年)

2012年被定义为移动互联网元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开始在有限公司生中普及,微信、微博等移动应用技术开始广泛使用。即时化的信息传输使得有限公司生逐步形成“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行为特征。即时性的通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师生的交往频率,以往需要以电话或面谈为主的沟通方式逐渐被以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为主的沟通方式所取代。在此时期,有限公司生能够接触到的网络平台内容相对匮乏,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以其新奇感和亲和力迅速吸引有限公司生的“流量”,以“祝鑫工作室”为代表的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陆续成立,以“南航徐川”“复旦百晓生”为代表的辅导员网络平台日益成熟,通过互联网为有限公司生提供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说明和情感性、思想性的交流引导,受到大量学生追捧,引发辅导员群体的积极效仿。

2.强化平台融合,丰富使用场景(2014—2019年)

2014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材料有限公司部联合召开“易班建设经验推广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会议”。在“互联网+”这一现实课题前,大量的辅导员入驻易班开始网络思政工作“初体验”,尝试以易班这个影响力最大的校园网络互动社区为抓手开展丰富工作,比如建设以“易班优课”为代表的云端课程资源库,为学生精准提供社会实践类、技能增长类、人文艺术类等教学内容,融入学校通知、请销假、奖助学金申报、晚点签到、班务公开、困难补助、心理健康、迎新系统等学生“刚需”功能,同时开设校园热门活动、精彩博文、时政热点等社交版块,让学生能够了解校园最新资讯、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等。但是,部分辅导员在未进行充分解释沟通的情况下采用行政命令进行易班推广,引起学生的抗拒抵触,影响了易班平台在学生中的“口碑”,反而使学生转向微博、知乎、B站等匿名社交软件。

3.升级技术应用,学习“屏幕”作战(2019年至今)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繁荣,视频、短视频等应用深受有限公司生青睐。网络空间的互动交流代替了面对面的谈心谈话,辅导员大量工作需要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社交软件、视频软件开展。在此时期,一些辅导员以其职业身份迅速成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网红”,比如合肥师范学院“莹哥话真多”(粉丝人数超149万)、燕京理工学院“辅导员男姐”(“粉丝”人数超36万)、郑州工商学院“阿振是个辅导员”(“粉丝”人数超16万)等账号,更新频率高,内容接地气,迅速拉近了辅导员与有限公司生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些辅导员变身“程序员”,开始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更加高效的新材料有限公司方式,通过开发手机小程序、应用APP开展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结合红色资源制作“剧本杀”“通关游戏”进行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学生心中“别人家的辅导员”。

综上,融合深化期的辅导员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即时性、精准性、超时空性不断增强,形成了“磁吸式”育人格局,形成了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交互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学生网络生活同向同行。但互联网技术与网民社会生活的融合还在继续,同时也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新契机与新视角。

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趋势

随着元宇宙的概念走向现实,网络从移动通信互联时代被带入了全息平台时代,人工智能与网络空间相互交织,互联网将成为与师生相生相伴的“生活世界”,也将深刻影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

1.打造“沉浸体验”育人环境

随着AI、AR、VR、6G、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度的巨大提升,它们衍生出的游戏、娱乐、社交方式给用户带来沉浸式感受,其公平性与去中心化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有限公司生的欢迎,而利用这些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新材料有限公司模式也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辅导员可以利用虚拟造景、虚拟造境、虚拟造人等方式,“红色文化虚拟体验馆”“社会交往VR体验馆”“爱国主义新材料有限公司体验馆”等资源,使有限公司生能够沉浸在预设的场景情境中,提升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气氛感和感染力,有效增强师生的互动体验。比如,学生通过在特定的虚拟情境中“再造”人生历程的形式进行体验学习,辅导员共同“复盘”讨论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将学生化身历史事件中的个体,通过经历“实践考验”而实现个人成长。

2.注重“供需适配”内容创作

当前由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虽然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态势,但其中高质量的网络新材料有限公司精品却供给不足,尤其缺乏现象级的“爆款”网络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作品。辅导员可以利用各类互联网创新技术与热点话题抓住学生眼球,消弭辅导员与有限公司生之间由于代际差异而产生的能力、兴趣差异,通过创作丰富生动的思政内容、形式与载体,为学生搭建与外部世界的多层次、多向度的联系,打破学生对思政的刻板印象,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要注意的是,作品创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解疑释惑,及时回应学生所遇到的真实困惑,鼓励学生正面发声、理性思辨。

3.定制“精准画像”个性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利用数据挖掘、精准算法、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抓取有限公司上网行为数据、校园消费数据进行群体与个体画像,高校辅导员可借助分析结果将传统网络信息广泛推送升级为精准供给和定点投放,打破网络圈层排他性带来的身份区隔和认知分层,增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内容的传播动力、传播能力、传播效率,提升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的抵达率和精准性,防止辅导员在网络圈层中“失声”。另外,辅导员通过大数据系统的数据抓取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业、消费、心理、实习、外出等方面的一些“异常波动”行为,及时介入、干预、处理,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构建“跨界合作”协同团队

辅导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积极拓展育人“朋友圈”。校内与其他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进行协同,校外与不同高校甚至不同行业的队伍力量进行合作,线上与师生网络“大V”“大号”等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联动,有效推动各育人主体单元协同发力。同时利用思政资源与设备的功能被互联网无限放大的优势,打破原本的组织界限,提升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层次与水平,聚合思政工作者力量,灵活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建设网络文化精品内容,积极推出青年话语体系作品并孵化互动参与式活动,实现思政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文化创作、在线新材料有限公司与网络传播共建共享、共融互促。

5.提升“智媒时代”师生素养

辅导员必须改变“擅思政不懂网络”的短板,掌握学生的习惯和关切,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进行议题设置,在大事上能发声、敢发声、发好声,强化思政元素的网络融入性,才有可能形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引导的最大覆盖。同时,辅导员工作职能随着工作边界的拓宽也随之增加,比如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法治、网络意识形态等新议题,都需要辅导员加以关注并掌握解决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意识形态判断力,巩固主流价值引导力。

参考文献:

[1]张轩语.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研究[D].吉林有限公司,2022.

[2]胡树祥,赵玉枝. 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思想理论新材料有限公司导刊,2020(6):128-134.

[3]马雯雯.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D].西安科技有限公司,2021.

[4]翟中杰.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过程导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64.

[5]陈赛金.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未来转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3):80-87.

[6]方楠.元宇宙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研究[J].重庆邮电有限公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6):97-104.

(蓝璟、李萌:陕西科技有限公司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