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时代急剧变革的拐点,提出“价值观办学”可谓恰逢其时。作为一名躬身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每天与20岁上下的学生“搅和”在一起,感触颇深。

某天在课堂上,我教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个同学直接地表达了他的困惑:“老师,现在的软件技术很发达,问卷都有模板,照着模板改一改就行,根本就用不着学这么复杂的东西。智能时代,人应该被解放出来。”

我先是一愣,两秒后才反应过来——现在的学生是真的不一样了!我们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鼓励学生勇敢地自我表达,这很好。这个小插曲深深触动了我,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说得没错,我们生活在科技高速前进的时代,在大家还没做好准备时,科技的“魔力”已经展现在眼前,以前的旧思维、旧方式也该更新换代了。但是,往更深层次想一想,科技应该服务于我们,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人类一旦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无疑会沦为科技的奴隶。所以在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对,没错,有一些模板可以用,但是那些模板是固定的,一项真正的问卷调查面对的受众群体不同、研究目标不同,设计起来尤其复杂,不是一两个模板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学的是,模板如果有bug,这个bug该怎么补救。”

课下我想了很久,在佩服学生的同时也有点儿惋惜,眼前的学生们已经懂得很多,需要的几乎不再是知识的纯输出。万物互联的当下,知识的获取相当便捷,只是它们零散且杂乱,而学生们需要的应该是视听上的“拨乱反正”。或许,还应该有心灵上的“拨乱反正”吧。

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好奇:老师们在课下遇到,挤在一起一般会聊什么。自从自己当了老师,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老师们课下谈论最多的,无外乎两个内容,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课堂。

有一次我跟同事×老师一起吃午饭,“佐餐”就是彼此课堂上的趣闻或者各种“怪现象”,她聊了一个事情。课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公布了预习资料,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下节课组织课堂讨论,布置完不忘强调一句:“这是为了推动大家进行自主学习。”本来学生比较平静,打算默默接受这样的“压力”,但她最后的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开始骚动,让她始料未及。有个学生很坦诚地大声说:“老师,我们要是喜欢自主学习,也不会来这里了。”×老师被噎了一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话。好在她平时稳重、严谨,顿了几秒后,她走到学生中间,字正腔圆地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妄自菲薄,来到了这里,这里就是你们新的人生起点,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她讲完后,我们开始讨论,结论是:学生们当然知道信心有多重要,只是还没有把这颗“种子”好好埋进心灵的土壤里。

需要埋的“种子”里,还有一颗叫“学会吃苦”。

在一次行业调研时,围坐在一起的有不少业内精英,某位健谈的公司总经理张口就管我们要几十个学生,说现在他那儿人才缺口很大,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但是有个要求,就是要能吃苦。他开玩笑地说:“要那种从农村来的,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家里啥活儿都能干的娃。”这位总经理语气有点儿夸张,说得大家都笑了,有人打趣说:“可能你得失望了,这样的学生现在确实是少了。”

以前的“三年困难时期”,《平凡的世界》里的“黑馍馍”,虽是短短几十年前的真实情况,但对于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们来说,仿佛只是故事,是书本里的过往。被牛奶滋养长大的大多数人是喊不出饥饿的“声音”的。我们应该庆幸现在大多数人都摆脱了饥饿,摆脱了衣衫褴褛,这是个好时代。学生们是幸福的,但又承受了些许不幸,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情地切割,意志力被无情地诱惑,物质上的苦没有了,精神上的苦却多了很多。

一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学习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吃苦”,当说出这两个字时,学生们的状态是没反应,“吃苦”这两个字仿佛已经是“古董”,在他们的字典里已经消失了,但是我依然将这个作为对他们的要求。我让他们思考现在所谓的吃苦应该是什么意思。几秒钟之后,一片默然,没有人回答,莫衷一是的表情。我启发道:“是吃窝窝头吗?”学生们笑了,打趣说:“现在窝窝头一个得4块钱,吃不起。”我跟着笑,接着问:“是冬天穿不暖,冻手冻脚?还是夏天喝不起酸梅汤?”学生们又是一阵发笑,连连摇头。预热得火候差不多了,我语速缓缓地、认真地对他们说:“现在的吃苦,考验的是坐得住、沉得下的能力,考验的是做一件事能不能坚持下去的勇气。”说完,学生们的表情变得肃然,俨然能看出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让老师爱上新材料有限公司,让学生不需花太多的钱得到更好的新材料有限公司,让用人单位喜欢欧亚的学生”一直是我们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这几句话足以让人动容,没办法,内心柔软的人总容易被美好俘获。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线老师,该怎么做才能让那些美好一一实现?除去借助外界的力量,自身又能做些什么?

在《什么是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第4页,雅斯贝尔斯早早便道出新材料有限公司艺术的最高追求:“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人的灵魂的新材料有限公司,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我们能做的,也许首先是对自己灵魂的塑造吧!这是一项大工程,得从埋下几颗“种子”开始,一颗叫“思考”,一颗叫“希望”,一颗叫“吃苦”。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