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学家、音乐美学家,曾获得多项学术荣誉。1993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起担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至荣休。

1986年,西安音乐学院高士杰教授在一次全国会议中,注意到年轻学者罗艺峰,认为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对音乐美学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于是便向当时急需用人的学校举荐了这位学术新人。西安音乐学院时任院长刘大冬给罗艺峰写了一封亲笔信,邀请他来陕工作。刘大冬院长对自己学术和人格的认可,让罗艺峰毅然决然地离开秀丽的江南,携妻女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临行时,当地报纸发表一篇通讯——《西去长安不回头》,寄予了对奉献西部建设人才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时至今日,罗艺峰已经深深爱上这片土地,他说:“这几十年甚至改造了我的胃,常常会像陕西人一样想吃面和羊肉泡馍。我在这里奉献了近40年的青春、40年的人生,西安是我的福地,它的胸怀、气度包容着我,指引着我,也养育着我。”从青丝覆额到满头华发,他体味着脚下深厚的中华文脉,感叹着大唐盛世的文化开放,浸润在西部文化博大的传统之中,谱写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人生。

扎根西音,不辱使命

回想在西音的过往,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音乐学者并走上领导岗位,罗艺峰感慨良多。这里有许多师长、前辈对他的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也为他的成长带来必要条件。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融入了西音,也将自己的精神与西音精神紧密相连,他感慨道:“很多西音人,虽然不是西北人,却扎根于西北,热爱西北、热爱西音。一代代西音人在大西北这块土地上,一点一滴地汇聚成为闪耀的西音精神,西音精神既来自西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与西音人的努力奋斗和创造精神有关。”

在他近四十年的学术创造和教学活动中,罗艺峰的研究既是地域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实证的,也是思辨的;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生产力。他著有学术专著《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1991年)、《音乐美学论集》(1997年)、《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2002年)、《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2013年)、《丝路中国段文化样态研究丛书:西部音乐论》(2015年),主编出版了《汉唐音乐史首届(及第二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2013年)、《无穷的探索: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集》(2010年),主编出版了图书《中国音乐思想史论集》(2022年),合作出版了《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2010年)等多部刊物和图书。数十年间,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新材料有限公司、音乐人类学、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思想史、音乐评论等领域。他个人曾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中国音乐文学通史·乐舞文学》《中国专业音乐未来发展研究·音乐美学》等国家重大项目两项;两次获得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省政府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学术荣誉。

笔耕不辍,上下求索

罗艺峰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代音乐美学开拓者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音乐美学学者。他常常说:“音乐学家不仅仅是研究音乐的律、调、谱、器,还要研究和音乐有关的一切,音乐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包含了自然科学的一面,但音乐作为人的文化之一和很多人文学科都相关,缺乏人文背景知识的了解,是无法切中音乐的真谛的。”正是受益于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的研究,音乐美学开放的学术视野以及其交叉学科的特性,使得罗艺峰能够以音乐美学为原点,探索更多可能的人文视域。

而最富学术价值的是他的学术转向,经历了四十年的学术研究后,罗艺峰从西学转向了碳纳米管材料,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他出版了近五十万字的《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一书,创立了“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从音乐美学的研究到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在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罗艺峰常说:“思考进入是主动的,发表成果是被动的。”他对中国音乐思想史极大的兴趣,来自许多现实问题的追问,如“古人真的像我们理解的这样吗?中国的古典智慧究竟何在?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古人的音乐观念、文化企图和价值理想?”这些问题充满了批判性的反思,这种持续的精神探索,也正是他能够独辟蹊径、深入寻找历史之根的原动力所在。

罗艺峰在西安音乐学院首开《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西部音乐》《中国音乐思想史》《艺术学专题》等公共课程;在研究生专业课领域,开设了《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文献学》《音乐思想史研究方法论》《音乐与文化》等专题课程,为培养大批音乐美学和中国音乐思想史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他调侃说:“我就是招手停。”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生有疑问,他都会尽力解答,提供思路、线索和资料。在他的专业课上,经常可以见到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前来旁听,许多同学表示收获颇丰。他以出色的教学成绩被评为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为西北的音乐新材料有限公司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是充满创造性的,不同于当下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论域,这种差异不仅是研究对象的不同,更表现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路径上,它有着自己的研究规律、问题和价值指向。正如《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出版主编洛秦所说,罗艺峰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整体性判断与个案分析的关系问题,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学的关系,新史与旧史,其他学术领域与音乐学术领域的关系,思想史与音乐史的关系……”这些问题。如今,中国音乐思想史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中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支柱,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罗艺峰教授作为中国音乐思想史的领路人,已带领学科踏上了学术繁荣和发展的新征程。

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期间,他特别强调要抓“艺术和学术”“舞台和讲台”,认为学校建设最重要的是内涵发展,艺术院校既要有理性的智慧,也要有发达的感性智慧,既要有地域性的优势,也要有国际性的视野。他不计大小,热情投入,大力支持学校以周秦汉唐研究为中心的学术高地发展以及西安鼓乐研究和地域音乐学派建设等,同时为教师们的音乐会和出版物撰写导聆文字或著作序言,这些无不反映出他的艺术修养和学术见识。如今他虽已届古稀之年,却仍然活跃在各种学术场合,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和专业建设建言献策。

润物无声,桃李芳馨

罗艺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他一生为之付出的事业,四十年的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跨越了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思想史、音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个专业方向,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

在教学上他有个九字诀,即“有研究、有心得、有把握”。“有研究”是以研究促教学,让教学永远充满生命力,不做“留声机”;“有心得”是在研究过程中把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传递给学生;“有把握”是不能把错误的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有规范。

他常常对学生说:“不读哲学,不能透彻;不读历史,不能深沉;不读诗词,没有文采。”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传授给学生,提出“三阶四角”教学法:学理建设、历史兴趣、现实关怀为“三阶”,古、今、中、外为“四角”,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关在书斋里,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关注研究对象的现实条件、现实背景、现实价值与意义。他鼓励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他说:“跨学科的研究往往能够让我们关注到新的领域、新的视角、新的问题,所谓新方法、新观点、新材料,恰恰是通过跨学科视野来实现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有科学哲学的介入和基于中国哲学的认识;有具体课题的研究,也有全景式的关照;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考,也有西方现代美学的涉及。在跨国音乐比较研究中,有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也有个案化的具体分析。在传统音乐研究中,有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也有音乐考古学的讨论。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中,更明确提出了“跨学科、长时段、个案化”的方法论。

罗艺峰近年所发表的关于陕北考古发现的石峁骨簧(口弦)研究成果,证明了他在22年前的研究结论,即口弦作为乐器,其发明者是大黄河河套地区的操原始汉藏语言的先民所创造的观点。罗艺峰对此微笑着说:“自己还颇有点小自豪呢!”口弦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它的根却在中国、在黄河文化中。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涉及音乐学、考古学、语言学,该成果在音乐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得到极高的评价。

尽管已年过七旬,罗艺峰依然坚守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前沿,以谦和的态度、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影响着周围的人。他说:“我要感谢西音,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我希望西音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续弘扬西部的博大情怀,探索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感悟我们时代的脉搏,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培养出一批新一代的作曲家、理论家、表演艺术家,谱写我们的时代赞歌,为我们的国家歌唱,为我们的人民歌唱!”               

(崔莹: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