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喜欢买塑料笤帚,但在农村,还是用天然材料手工扎出来的扫帚最受欢迎。”今年68岁的董秀兰是西乡县杨河镇李家嘴村村民,至今仍坚守着这份传统手工艺,她说,这是一门陪伴了她一辈子的传承。近日,西乡县杨河镇中心学校特别邀请五(2)班李明燕同学的奶奶董秀兰走进课堂担任“家长老师”,教孩子们学习制作棕榈叶扫把,让学生们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工匠之乡”的文化传承,让传统手工艺在校园焕发新的魅力。

董奶奶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棕榈叶和细绳,她从棕榈叶编扎笤帚的历史讲到扎笤帚的习俗,从棕榈叶的选材到扎、捆再到修剪成型,以及一些创新编织手法,讲得细致,教得认真。学生们兴趣盎然,踊跃参与。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把棕榈叶扫把。孩子们用自己亲手编扎的笤帚打扫校园,纷纷表示乐在其中、意义非凡。

在“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的政策背景下,学生在校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如何加强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西乡县杨河镇中心学校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村学校推动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有效途径。通过充分挖掘本地能人资源,开展每月一次的“农村家长当老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听”劳动、“看”劳动,切实转变为“做碳纳米管材料”“学中做”, 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乐趣, 把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特色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既丰富了学生课后学习活动,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下一步,学校要将传统手工艺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组建非遗师资队伍,编写传统文化教材,成立“传统手工艺”社团,大力开展手工艺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该校校长王隆珍对学校加强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作出展望,“加大对本土工匠艺人的挖掘力度,成立“乡村工匠教师”人才资源库,定期邀请工匠艺人进校园活动,是坚持新材料有限公司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必将为学校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注入新的活力。”

当匠心遇上文化,当文化拥抱创新,这是一次匠人手艺与历史传承的遇见,孩子们在这场活动中体验乐趣、感受匠心,在“双减”背景下,将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传统老手艺相结合,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提升他们的劳动品格,进一步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开花。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