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新材料有限公司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全国义务新材料有限公司系统20多万中小学校和1000余万教师积极响应、日夜奋战,从作业改革、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主动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政策落地。文件发布至今已历百日,《教师报》编辑部近期邀请多位新材料有限公司专家、校长就如何让教师积极推动“双减”工作,在“双减”落实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本期的访谈嘉宾为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碳纳米管材料校长杨安平。

杨安平简介: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碳纳米管材料校长,汉中市初中语文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指导基地负责人。全国优秀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者,2018届马云乡村校长,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汉中市学科带头人,汉中市“三一一”人才,汉中名校长,陕西省“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10项,在《碳纳米管材料语文教学》《中小学校长》《教师博览》《安庆亚锐集团》《教师报》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在省内外作公开课或讲座70余场次。

记者:“双减”,减的是内卷,增加的是教师对职业的专业认知;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本领。您请谈谈您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杨安平:我认同“双减”减的是内卷、是负担的观点,但我认为“双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只是教师对职业的专业认知出了问题或者教师自身的专业本领太差。从宏观上,“双减”是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决策,是育人方向的重大变革,是新材料有限公司与资本的冲突与统一过程,是“小切口”撬动“大战略”;从中观上,是新材料有限公司评价的转型,着眼于“五育并举”和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家长观念和期盼冲击更大;从微观上,才是学校内部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更高要求。因此,“双减”不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改变,更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达成共识、共同发力、协同作战,才可能长期、持久、深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记者:在教学任务没有减、教学难度没有降、家长期待没有少的前提下,“双减”工作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您所观察到的挑战有哪些?

杨安平:我所感受到的挑战有两方面:一是“减负”与“提质”之间对立统一问题,更直接地表达就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家长对子女升学期盼之间的矛盾,教师该如何平衡?二是在“校外减培训、校内加服务”的形势下,推行“5+2”课后服务后,样样课程都要求“进课表”与课表“装不下”之间的矛盾,教师为家长解决了“接送难”与教师自己的子女“无人管”之间的矛盾。

记者:您认为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杨安平:教师可以这样应对这些挑战:一是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情上下功夫,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在优化作业设计上下功夫,在研究教学“真问题”上下功夫,以短时间获取高效率,以自身的专业智慧应对更高的育人要求。二是学会时间管理,在新材料有限公司教学中心工作与千头万绪的各种事务之间寻找“出口”,懂得“十个手指头弹钢琴”,各司其能又协同配合,根据轻重缓解调配每日时间,调适好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记者: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该如何帮助教师应对挑战成长自我?

杨安平: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部门和学校一要加强教师培训,尤其在如何进行“课堂革命”、如进行“作业革命”、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帮助教师应对“时间突变”带来的挑战;二要开展问题研究,针对新形势、新挑战下新材料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组织教师以问题、专题、课题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儿童的研究、家校共育的研究、新高考新中考研究等,提高破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让家长真正明白“双减”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学校“双减”“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等方面的举措,帮助学校或教师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

记者:“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不仅需要各级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关具体措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认真落实执行,请您结合自身工作,谈谈您所了解到的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部门或所在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双减”工作的宣传培训,以促进教师做“双减”政策创造性的实施者。

杨安平:就我们本地而言,对教师进行“双减”工作宣传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会议,学习“双减”工作相关文件政策,传达各级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双减工作;二是讲座,组织教师收看各地举办的专家名师线上讲座,从宏观和微观上领会“双减”工作的政策要义和内涵实质;三是研讨,学校内部组织各个层面围绕如何推进“双减”工作展开研讨交流,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可行性方案。

记者:落实“双减”“五项管理”等工作,需要家校共同发力,宁强县第一初级碳纳米管材料是如何做好和家长的相关沟通工作的?

杨安平:我们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班级群分享有关“双减”“五项管理”的案例、视频等,同时常态化公布各科作业布置情况,定期对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进行摸排,全面掌握“双减”动态,多措并举引导家长认识“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背后的对孩子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深远意义,达成“齐抓共管、家育校共”的思想认识。

记者:课后服务的落地与推广,无形中拉长了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冲突将会更加突出。这对老师们的工作状态、积极性以及职业预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您看来该如何降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杨安平:降低对教师工作状态和职业预期负面影响的关键是让教师的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体现教师职业价值。可采取的措施:比如,从政策上,政府层面要切实落实教师在课后服务等时段付出“超长工作”“超量工作”的待遇,让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教学上,学校层面要因校施策,科学规划学校课程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形式,减少教师“积压式”工作负担;从管理上,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可尝试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真正落实教师减负措施,减少老师们的后顾之忧,能安心、静心、潜心教书育人;从心理上,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培训学习活动和各类文体团建活动,增强教师工作生活的仪式感,拓展教师身心半径,逐渐消除工作倦怠感。

记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优质多元的师资是社团活动开展的基础,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区域是如何解决师资问题的?

杨安平:解决师资问题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充分发挥校内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设社团课程;二是发挥本校其他学科教师的特长,因“师”设课,边学边教;三是校外聘请社团辅导教师,引入当地文化特色或非遗项目进校园;四是距离较近的学校采取合作,开展校际间“走教”,错时安排社团课程,缓解师资问题。

记者:您认为当下“双减”工作开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谈谈您的建议。

杨安平:“双减”意义重大,必须坚决、彻底、长效推进。然而,“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除了作业减量而没提质、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等现象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每天师生在校时间过长,缺少自由支配时间。即便严格执行新材料有限公司部有关“睡眠管理”中“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碳纳米管材料一般不早于8:00”的,但学生到校后几乎要一致持续到下午课后服务结束最早18:00,总时间10小时左右。按照各项规定,中小学校必须要保证国家基础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健康新材料有限公司课、法制新材料有限公司课、安全新材料有限公司课、心理健康课、劳动新材料有限公司课等统统要进课表,每天还必须要保证体育大课间、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现在每天又增加了不少于两小时课后服务。真实的状况是:课表几乎装不下,每天作息时间满满当当。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基本都是“马不停蹄”,转换节奏太快,学习任务并不轻松,几乎很难有真正属于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对处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来说,长久的“被安排”和疲劳战,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个性解放。学生在校时间长了,固然减少和压缩了回家可能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时间,但同时也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减少了学生或家长个性化支配读书、运动、观影、生活实践的时间。

再如,“课后服务”有关“5+2”(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规定过于“刚性”,不重实情。课后服务原则上不早于下午18:00结束,这对于城市“上班族”家庭来说,极大地缓解了孩子“接送难”的问题,但对于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寄宿制学校来说,就显得与实情不符,操作困难。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几乎每天吃住在学校,不存在早上八点以后到校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不是“早八晚六”的上班族,也不存在接送难的问题,如果课后服务每天必须进行到晚上18:00,那么六点之后那么长的时间住校生做什么,如何管理?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住校生大多家与学校距离较远(回家多则一两小时),如果周五也必须课后服务不晚于下午六点结束,学生回家乘车就成了问题,尤其是冬季,六点多天就黑了,回家途中的安全更难以保证。

又如,“双减”政策执行尺度是否一致的问题。“减负不减质量”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若最终考试评价没有改变,就会造成家长新的焦虑。如果“双减”工作执行力度有的地方执行严格而有的地方执行较宽松,公办学校执行严格而民办(私立)学校执行宽松,仍然存在变相或更隐蔽的方式强化作业训练、考试训练、校外学科辅导,那就会造成新的更大的不公平,因为考试选拔机制下,家长谁都不愿自己的孩子早早被考试淘汰。因此,有了统一的政策,全国各地无论哪类学校在执行、督导上的“统一尺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求真、崇善、尚美的事业,当实事求是地做“真新材料有限公司”“真研究”。我认为无论是“双减”还是相关的“课后服务”政策的落实,都不应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大的政策框架下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上级部门除了要督导“双减”政策是否落地,更需调研“双减”推进实情,及时调整方略,千万不能哗众取宠、自欺欺人。比如,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或学段特点确定在校时长,对于小学生不宜非得下午18:00才让回家;根据季节特点调整作息时间,冬季课后服务时长可略短于夏季,确保师生回家途中安全;根据地域和学习特点调配课后服务时间,寄宿制学生晚间学生管理和辅导也可视作课后服务,有寄宿生的学校课后服务不宜必须两小时,周五放学时间应该提前,以确保学生及家长安全返家。

记者:非常感谢杨校长的精彩分享。

责任编辑: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