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越来越意识到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将来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展开语文教学呢?我们有许多的老师非常勤奋,刻苦研究教师参考用书和各类参考资料,一节课被充实得不能再充实。在这种层层推进、密不透风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是会得到一定的巩固与加强,但是我们失去的是孩子本身对于文本的感悟力、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度,以及对于学习语文的热爱。

在小学生中调查一下,可能喜欢数学的孩子相对更多一些。因为数学需要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语文课堂稍有不慎就会是灌输与接收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中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教学实例来看看语文课堂中的“思维力”。

课文中的“废段”

《观潮》是语文教材四年级上的一篇课文。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在学完课文后理清一下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时候我们班一位平时比较淘气的小男孩举手要求发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观潮》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是个废段,我们课文的题目是观潮,就应该以观潮为主。潮来前有什么用呀?”

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班里就炸开了锅,笑声一片。一个孩子说:“你还敢说作家写的是废话。”另一个孩子说:“老师,他是故意乱说的!”我静而不语,待孩子们议论声小了一点后,我告诉孩子们我认为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思考与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重要。

于是关于《观潮》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否是废段,我们进行了全班的讨论分析。结果真令人惊喜,刚刚进入四年级学习的他们,居然讨论出第二自然段描写潮来前是为了给下文作铺垫。等着,盼着的人群突出了人们期待的急切心情,侧面也烘托出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而一切静静的景物正好和下一段的澎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真好,孩子们通过课堂的真实生成再一次加深了对于文本的理解。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的,因此记忆更加深刻。

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让每一节课都拥有生命力,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才会爱上语文!

可以改变的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段注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新意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

记得2020年的初雪来临时,孩子们很兴奋,以至于上课时不时向外张望。突然一个创意在我头脑里浮现出来。我给孩子们说:“孩子们,愿意出去看看雪吗?”“愿意”的声音响彻教室,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说:“你们想看看初雪,想出去玩玩也可以,但是我有个要求,能不能写一篇作文?”“啊!”孩子们有些小小的失望。回想童年我们又有几个人愿意带着作业的任务去玩呢?于是我又给他们说:“其实我们本单元必须要完成的习作是一封信,咱们可不可以把雪景和信结合一下呢?”孩子们又开始兴奋:原来不用多写作业呀!哈哈,这就是孩子,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才能激发引导他们。“那么,信的形式和雪景的作文怎么结合呢?”孩子们四人小组开始想办法。

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给南方小朋友写一封信,介绍我们北方的雪景。集体的力量是不是很强大!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再一次让我觉得课堂要还给孩子,他们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多了!信、雪景就被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一节语文课因为2020年的初雪而改变,而更大的改变是孩子们上语文课的固化思维在慢慢改变。

课堂,可以这样……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