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李昌集教授是国内散曲学研究造诣最高的学者之一,被称为“曲学界的熊猫”。虽然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在学术研究和新材料有限公司上从未退场。

李昌集是江苏扬州人,曾长期在扬州有限公司工作和生活。在耳顺之年,李老师北上徐州,成为江苏师范有限公司文学院古代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对此,他身边的很多人不理解,很多学生问他:“老师已功成名就,到了退休年龄,为什么还到外地去任教?”他呵呵一笑,回答道:“学术路上,不忘初心。”李昌集的爱人当时也劝他:“虽然都在江苏,但苏北和苏南气候、饮食差异较大,年龄大了,能够适应吗?”李老师也呵呵一笑,“从此要两地相思了”。

在江苏师大,李昌集过起了“单身贵族”的日子。学校给他安排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但他经常加班加点,很多时候吃饭就在学校的食堂,住宿就在办公室。

2009年,《中国古代散曲史》再版。《中国古代散曲史》是李昌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他学术地位的力作,填补了国内曲学史研究的空白。再版时距初版已经10年,10年间他不断深入研究,有很多成果需要补充进去。为此,他光是为了查阅资料而记录的卡片就装满了整整三个抽屉。为了查阅一则散曲的一手资料,刚出医院的李昌集不顾医生的叮嘱,冒着数九隆冬的大雪,坐火车从徐州到北京,连续往返北图3次,终于拿到了这个古籍珍本的照片。

他的学生王晓蓓说:“老师都六十有余了,曲学史已经定鼎学界,为了一页资料,何苦这样劳苦自己?”

“做学问就必须较真!没有这种劲儿,就不是真做学问!”“李老师的这种“较真”的治学精神,到现我们都记忆尤新,谨记在心。”王晓蓓说。

有一次学生们好几天没看见李老师了,都以为他为了学科建设又出去游说或者为了某个学术问题又出访了。后来才知道,他生病了,发烧了一个星期。但他谁也没告诉,独自在宿舍里躺了一个星期。

老骥伏枥,志在育人。李昌集在江苏师大先后创建了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室、中国古代民俗研究室,并在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之外,主动为学生开设了中国古代书画史、中国古代民俗史等课程。他讲课幽默风趣,讲到生动处,不免歌之咏之,每次上课,讲演厅内后排都站满了学生,时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因为白天工作繁忙,他经常晚上给学生授课,一周至少要有一两次夜讲。

李昌集是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任中敏先生的关门弟子,在治学中得到任老先生的衣钵。他用10年,撰写成的《中国古代曲学史》《中国古代散曲史》,成为我国曲学史的奠基之作,至今无人超越。李昌集把任中敏先生治学严谨的学风传承下来,在他的眼里,上课是最大的事,上不好课是该被打屁股的。

每次上课前,他都备课到深夜,制作好PPT。他上课最讨厌被别人打扰,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他的学生王晓蓓回忆,有一次上课时,不知接到谁的电话,他大喝一声:我在上课。随即把手机关掉。

他对学术上要求极其严格,他的学生李鹏对此记忆深刻。“有一次,李昌集老师给我们上课,讲授古代诗词,提问了几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他满面笑容的脸顿时冷若冰霜:你们几个明天去图书馆,把《古今图书集成》好好查一查,三天后把笔记拿给我看!”。

他指导学生学术论文,一位学生写汉代俳优的论文,交上去被骂得哭了,刚写好一万多字的第一章,全部重写,并严令在重写之前先去图书馆泡一个月。他的学生中常有跨专业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给这些学生单独“补课”。一篇硕士论文本来3万字就可通过,但他要求他的学生至少要写到5万以上,并且每条资料都要去查看第一手资料。有的资料学校没有,他就自己出资让给学生去北京、上海等地查找。

虽然李昌集在治学上让学生有些怕他,但在生活中,他又是那么亲切、随和,关心学生。他诗书画俱佳,编写了研究生使用的《现代书法教程》,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品评、鉴赏一些书画作品,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他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生活困难的学生打牙祭,或者在学校食堂多要上几个菜,或者在宿舍里饶有兴致地烧几个菜,和学生们一起吃。有一次,一个学生生病住院了,他马上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现金,连自己的医保卡也拿了出来,让学生立刻去看病。

虽然已经花甲之年,但是他也有很潮的一面:条纹衬衣、黑风衣、牛仔裤、皮靴,是他首选的衣服。他说靴子在古代本来是男人穿的,现在成了女孩子的专利了,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浪费了,得穿一穿。但他的衣服没有一件是超过100元的,他经常风趣地说:“没办法,身材好,十几元的裤子穿在我身上也像几百元的。”

虽然著作等身,但李昌集常常奋笔疾书,不时有文章见诸于《文学遗产》等重要学术刊物;虽然桃李遍天下,但他依然专注于教书育人,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知不足斋”。李老昌集正是这样一个人,孜孜不倦,永不满足,在学术的道路上像晚霞绚烂,点亮了后来者的心路。